
近日據傳美國再次對政府施壓,認為台灣縱容盜版,致使網路侵害著作權的狀況十分普遍,加上美國政府在政黨輪替後,不斷在貿易上對台灣施壓,除認為台灣不合理的關稅影響美國的利益外,打擊盜版不力也是一個不公平貿易的現象。美國所說是否有理,姑且不論,然台灣之前著作權法修正後,就侵權被告在刑事部分屬於告訴乃論或是非告訴乃論,依舊妾身未明,確實會讓美國有此疑慮,認為台灣未必是一個聽話的貿易夥伴。
近日據傳美國再次對政府施壓,認為台灣縱容盜版,致使網路侵害著作權的狀況十分普遍,加上美國政府在政黨輪替後,不斷在貿易上對台灣施壓,除認為台灣不合理的關稅影響美國的利益外,打擊盜版不力也是一個不公平貿易的現象。美國所說是否有理,姑且不論,然台灣之前著作權法修正後,就侵權被告在刑事部分屬於告訴乃論或是非告訴乃論,依舊妾身未明,確實會讓美國有此疑慮,認為台灣未必是一個聽話的貿易夥伴。
最近ChatGPT-4o的版本,可以讓使用者輸入指令後,以著名導演宮崎駿的電影畫風產生圖片,不少網友迎著這波熱潮,紛紛將自己在社群網站上的頭像換成宮崎駿畫風,有人捧自然有人黑,也有網友持反對意見,認為依照宮老向來對AI的不滿,恐怕會出手主張這侵害著作權吧!雖然依照日本NHK目前的消息,宮老的吉卜力工作室尚未採取法律行動,然就AI產生圖片的法律爭議,仍有討論的必要。
報載知名臉書社團「制服地圖」近日遭新北地檢署調查,懷疑該社團使用的諸多身穿制服的學生照片侵害他人權利,可能構成著作權法等刑事責任,地檢署並傳喚架設該社團平台的江姓被告到案說明,姑且不論另外可能涉及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刑法等相關法律責任,就違反著作權法的部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近日有新聞報導,新店某里長涉嫌將含有當期雜誌全文的PDF檔,轉傳到有數百人成員的群組內,遭雜誌的出版公司包含城邦文化、今周刊、天下雜誌提告,經檢察官起訴後,在法院一審簡易處刑判決有罪,里長不服,上訴到同樣是地方法院的合議庭後,仍然維持有罪判決。雜誌出版公司和雜誌公會透過媒體表示,呼籲民眾應尊重智慧財產權。
據報導民進黨立委陳瑩日前於觀看知名天后張惠妹演唱會時,以臉書直播演唱會達20分鐘,引來不少網友指責,甚至還有人去問文化部長,這樣的行為是否違法,李遠部長雖然表示要尊重主辦單位,且執行事務時有一定的法律程序,然並未附合網友意見,馬上得出違法的結論,立委本人雖然向網友道歉,並表示自己確實是張惠妹的歌迷,然就直播演唱會到底是違反那些規定,恐怕許多人都不是很了解。
近日報載大林慈濟醫院的壁畫《佛陀問病圖》,長年以來雖署名為一位陳姓畫家,然實際上原作是李健儀先生,報導並指出是因為慈濟和李健儀先生於創作途中終止合作,約定李健儀先生將著作權讓與給醫院,並由醫院找來其他畫家臨摹原創完成,未來將會在該壁畫前標識李健儀先生的姓名,李健儀先生則表示這是對藝術家遲來的正義和尊重。不過李健儀先生的家屬相當不滿,認為雖然父親未提告,慈濟是否應該拆除該畫作,給社會一個典範等語,似乎質疑這其實有涉及著作權的法律爭議。
近日智慧財產局發布函令,稱學生在考試中的答題結果若是符合著作權法要件者,也應該受到保護,許多人看到這一個函釋感到十分疑惑,如果說老師絞盡腦汁所想出的題目,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或許不會太讓人訝異,畢竟有些新聞都提到補習班剽竊學校教師的前述題目,作為自己的測驗卷內容,但學生的答題結果,怎麼也會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呢?
近日新聞報導有幾位知名網紅涉嫌在網路上提供下載不法影視軟體的教學,涉嫌侵害他人著作權,刑事局經境外著作權人團體「日本一般社團法人內容產品海外流通促進機構(簡稱CODA)」檢舉後,將上述網紅全數移送法辦,根據報導被告於偵查中坦承涉案,均獲得交保。涉及不法硬體、軟體侵害他人視聽著作權的情況雖然不罕見,例如先前被控侵權的數位機上盒案,就有諸多法院見解,對於直接協助境內外機房重製片源的被告,原則上都有可能違法。而本案據報導僅是提供不法軟體的安裝教學,讓使用者可以將軟體安裝在蘋果手機中,卻一樣遭到刑事追訴,被控違反著作權法,說到底,這些人究竟涉嫌違反了哪一條法律呢?
瓊瑤奶奶近日往生,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就改編成影視劇本來說仍有相當巨大的潛力,這些著作在瓊瑤奶奶身故後,法律仍會保障它嗎?這當然是肯定的,事實上像是金庸、古龍這些華文大作家過世後,他們的著作仍受著作權法相關規定的保障,著作財產權可以被親屬所繼承,若有人要改編成影視、遊戲等,都需要經過著作財產權人的同意。
空拍機所拍攝的照片,也會具有著作權嗎?現行實務近日給了肯定的答案。有位愛好登山的海軍陸戰隊弟兄,將網路上找到的登山美圖,放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招募同好,然該美圖卻是別人用空拍機拍攝所得,在著作權人發現提起刑事告訴後,遭桃園地檢署予以提起公訴。
著作財產權中的「重製權」、「改作權」界線為何,向來是授權實務上的大問題,常有利用人主張自己的利用方式是「改作」,而非「重製」,所以沒有侵害著作財產權人的重製權,此種似是而非的說法,長久以來唬爛了許多人。最近最高法院在一則民事案件(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449號民事判決)中釐清了這種說法,認為就算是「改作」行為,仍有可能侵害著作財產權人的重製權。
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上班工作通常都會用它來拍攝照片,工人用手機拍攝施工現場,教師用手機拍照記錄有沒有學生缺席,那麼如果這些照片受著作權法保護,那誰擁有照片的著作財產權?如果勞工和雇主一言不合,離職而去,勞工可以利用在職期間所拍攝的這些照片嗎?很多時候離職員工會使用這些照片來和前老闆「競業」,這時候會有遭追究著作權法的刑事或民事責任的風險嗎?近日就有新北地院的一件判決,提到某淨水公司前員工遭公司提告違反著作權法的案例可供參考。
在大政府主義的思維下,機關為了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往往需要透過政府採購的方式,進行社會動員取得資源,否則在機關有限的員額下,預算實不足以支應日漸膨脹的公共需求。然透過標案向廠商採購的財物或服務,有時會涉嫌侵害到第三人的著作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機關此時雖無故意侵權,不會被論以刑事責任,但會不會遭法院認定有過失,而遭著作財產權人追究民事責任呢?在審理這個問題上,智慧財產法院判決認為採購契約的約定是個關鍵。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近年來隨著電腦演算能力的進步,應用層面逐漸增廣,經過學習後,AI可以生成許多以往原本專屬由人類創作的成果,且這些成果的品質不輸人類,諸如AI繪畫、AI文章、AI配音等等,然就如同一百多年前的蒸汽動力取代人類勞工、或是攝影技術取代傳統繪畫一樣,前述這些AI創作成果,也排擠了原本的人類作家,有些遊戲公司認為有了AI,就解聘了原本繪製角色立繪、場景背景的畫家,有些報社甚至直接讓AI記者取代人類記者來發稿,甚至連人類配音員,都擔心自己的工作遭AI取代。
著作權和營業秘密都屬於智慧財產權的一部分,都是企業、公司用以保障自己財產的一項工具,然二者相比,營業秘密的要件卻相當嚴格,如果不具有秘密性,或是沒有採取合理的保密措施,沒有產業利用價值[1],都不受營業秘密的保護,刑法的工商秘密的標準雖然較營業秘密寬鬆,然是否具有合理的保密措施,仍是判斷是否成立工商秘密的一大因素。相較之下,著作權只要符合最低創作性,基於小銅幣原則或是美學不歧視原理,素人所寫的一篇文章、小孩畫的一張圖、拍攝的一張相片,都有可能受著作權法保護,比起營業秘密,公司更多時候其實是可以利用著作權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的。近日有則智慧財產法院二審刑事判決就充分闡釋了這一點。
近日公視上映的「聽海湧」,遭作家李展平控訴侵害伊過往所著之「前進婆羅洲」一書的著作權,雖然李展平過往任職的機關「國史館」稱該著作為李展平任職期間所為,應屬職務上著作,李展平不具有著作財產權,然遭李展平否認,主張該著作為伊公餘時間,也就是非上班時間所為,非屬「職務上著作」,著作財產權仍屬於伊所有,以一人之力挑戰公視和國史館兩大機關,然此番爭議,涉及著作權法第11條之規定,該條到底如何解釋呢?
近日高雄地檢署起訴了一起市立殯葬處採購弊案,被告遭檢察官認為涉嫌「圍標」,而依照政府採購法起訴,據新聞所載採購機關辦理「一○九年度冷凍室、停柩室、禮廳及運屍等現場勞務委託」採購案,這類採購案依慣例投標廠商多以零元投標,目的是獲得標案後可優先接洽家屬,爭取往生者後續殯葬服務機會,該案中雖有多家廠商投標,然彼此約定若得標後,會交由某廠商辦理,等於投標時就沒有得標意願,因此最後遭檢察官認定涉嫌圍標而起訴。
智慧財產權於許多法規範中,賦予權利人一定期間的專屬權,除了積極的實施權能外,亦有消極的排他權能(註一)。在此排他權能下,實務衍生出一種特別的商業運作模式:即智慧財產權人不實施自己所擁有之智慧財產權,而是藉由取締其他侵權人或企業並對其提起侵權訴訟,以取得和解金或損害賠償費用。為上述行為之智慧財產權主體被稱為非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y,下稱NPE),該維權手段係法律所創設並賦予之權利,此制度在臺灣及美國早已行之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