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00.jpg

                  民眾買賣交易常為確保契約得以正常履行,避免對方毀約不履行,大多會於契約中約定違約金,抑或履約保證金,而若買賣契約之標的價值較為龐大,則當事人會約定以分期付款為價金履約之方式,履約期限亦會明定於契約之中。然而,比較有交易經驗之賣方,則會於契約中明定:若未履行契約內容,則已支付之價金將會沒收並充為違約金,據此,則會產生違約金過高及該筆價金究為違約金之性質抑或仍然屬於價金性質之爭議,進而,會有是否可適用或類推適用民法第264條同時履行抗辯權之疑義,爰此,大法庭於日前將見解統一。

                     依民法第252條明文規定,約定之違約金過高者,法院得減至相當之數額,此係法院之職權事項,且此裁判具有形成效力,亦即酌減裁判,乃創設或變動法律關係,一經裁判違約金之價額隨即確定,且對於已支出超過法院酌定之部分金額,業因裁判而變成無法律上原因而取得,自得以不當得利而請求返還。

                      另則,買受人之債務不履行,出賣人得沒收已繳之價金充為違約金,即買受人所給付之價金,除為履行價金給付義務外,並有備供將來違約時,充為違約金之目的,故該價金即變更性質為違約金,且不因法院依法予以酌減,以致出賣人應返還之餘額部分回復為價金之性質,所以,一旦已支付之價金本於契約轉為違約金,且經法院酌定後,該筆數額即確定為違約金之性質,不可再為變動,此乃質之轉變,而基於私法自治,契約自由,凡不違反民法原則下之約定,均有一定之法律效力,是此質變自不與法令相違背。

                      次則,酌減後,出賣人應返還餘額之義務,與買受人應返還標的物之義務,既原自同一契約關係所生,基於誠信原則,仍應認為具有履行實質牽連之交換給付性質,當可類推適用民法第264條規定,主張同時履行抗辯,尚且,出賣人因法院酌減違約金所負返還餘額之義務,於該判決確定時必已存在且屆期,也就是說,判決當下違約金之部分就確定了,餘額之不當得利部分也隨同確定,如此,法院當然可以以交換給付之判決方式裁判之,就是法院可以將出賣人返還違約金餘額之部分,變成買受人返還標的物之判決執行之附有條件,當出賣人沒有返還時,亦不可強制執行買受人返還買賣之標的物

 

🎵貼心小提醒:法律條文會修正,司法實務會變更見解,每個人的案件事實也不相同,因此本文僅供參考,建議民眾對於任何法律問題作出決策以前,先向律師諮詢。


✨更多法律資訊請追蹤本所官網 👉https://sunrisetaipei.co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陽陽Boopee 的頭像
    陽陽Boopee

    陽陽與布痞

    陽陽Boop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